最新消息

2018年08月24日 04:11 中國時報 盧金足、林欣儀/台中報導
 
臺中市是一座包容性很高的城市,兼顧城市資源與生產活動,要建設一座偉大城市,「國際化」及在地居民對其他新住民、外籍移工的包容度有多少,常被當作判斷城市偉不偉大的條件之一。

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張凱銘表示,臺中市有很多新住民和外籍移工,他與學生到中區做相關田野調查,與新住民分享人情味,還能用異國美食拉近距離,了解他們的生活和文化特徵,營造多元文化大臺中。

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陳建仁,以日本推動地方創生表示,日本學者提出「地方消滅」理論,該論調也對全日本造成很大恐慌。日本從中央支援資源,創造戰略特區提供工作機會,吸引人口回流,反觀臺灣砸錢「催生」,他反問「砸錢小孩就會生出來?」

陳建仁認為,臺灣進入高齡社會,10年後變超高齡社會,鄉下看不到小孩,連老人都住到醫療方便的都市,臺灣變倒金字塔,需重新構築中心都市的區域功能,跨域醫療福利措施,為高齡化社會的基礎做好更多建設力量。

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副教授魯俊孟表示,外籍移工對臺灣經濟有貢獻,臺灣也要尊重多元文化,不同族群互相對尊重,對有人提出眷村規畫成民宿,「讓民眾住一晚就會喜歡上眷村?」他不以為然。

來臺灣的外籍移工來自不同國家,就像一道彩虹有不同的色彩,魯俊孟說,臺灣民眾打開雙手來歡迎他們,也代表臺中已跨向國際城市的新一步。

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系教授孫同文認為,臺中縣市合併升格後,大臺中一躍成為中彰投苗的領頭羊,但至今無法創造出其身為火車頭的價值與發展,未來盼塑造各地區在地文化特色,透過盤整、策略行銷,才能落實引領中部地區、形塑多元文化大臺中的願景。

孫同文以南投為例,他說南投縣人口持續外移、從過去的50萬人掉到現在不到50萬,接下來中市要帶動中彰投苗發展,就應建構多元文化社會、營造出各區經濟、文化及產業特色。

(中國時報)

回上一頁